语文从学生开始上学后,一直是教学中的必修科目,西南政法大学于2006年将《大学语文》由必修课改成了选修课,而2014年秋季起又将《大学语文》恢复为必修课程,为何会有如此反复的决定呢?在汉语热的今天,曾经一度被遗忘的《大学语文》重回大学课堂,这其中的必要性与深意又是什么呢?
2014年十一长假后,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新生开始修读《大学语文》课程。《大学语文》为通识限定选修课,也就是必修课,外语学院新生修读此课程的总学分为8分,课程将会以每周2个学时的方式分4个学期完成。外语学院学生《大学语文》的学分与非外语专业学生的《大学英语》学分相同。马克思主义学院的《大学语文》课程则相对较少。
2014级课程的开设与改革是各个学院根据自身要求来制定的,教务处与教学研究科只是制定一个大的框架,给出指导性意见。所以,上不上语文课,都是自己学院说了算。曾任《大学语文》的教师表示,《大学语文》以前在西政是全校的基础必修课,在2006年前后改为了全校公共选修课。时隔8年,再次恢复为必修课。
由选修从新调回了必修,并不是所有学院都是如此。《大学语文》归属学院为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,据该学院副院长李韧介绍,目前西政只有两个学院恢复了《大学语文》课程,“这门课之所以叫《大学语文》,是对应《大学英语》的。”
当年为何会将必修课改为选修呢?
按照教育部的有关指导意见,《大学语文》和《大学英语》都是大学应该开设的课程,但后来有些争论,认为《大学语文》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与中学差不多,于是后来就改为选修课,把《大学语文》必修课的学分放到别的课程。
九十年代后期,由于对英语、专业课程的强调等原因,全国部分院校取消了《大学语文》课程,其地位开始被消弱。国家虽曾有过纠正,但收效甚微。
恢复语文课有必要 大学生需增强文化自信
外语学院大一学生李同学对《大学语文》表示期待。他说,语文和英语同时学习,更容易比较两者的语法和表达习惯,对掌握两种语言都有帮助。不过也有学生担心,称中文学好难度不小。
“从我们外语学院自身考虑,同学们的中文读写能力对他们学习英语十分重要,通过以往的经验可以看出,外语学院的同学语文能力需要增强。”外语学院的朱元庆副院长在接受采访时说:“这次新的《人才培养方案》我们从上个学年初就开始酝酿,今后几年应该不会有大的变动。”也就是说,2014级以后的新生也要上《大学语文》。
朱元庆说,今年全校各学院进行了《人才培养方案》的修改,他把《大学语文》加到了外语学院学生的必修课中。从2014级开始,新生在大一大二要学习4学期的语文,包括古代汉语、现代汉语、读写能力等。他认为,母语的学习也有利于促进英语学习,“现在很多学生学英语到了一个阶段会有困难,其原因就是母语没有学好”。
学生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,要用外语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老外,那就必须学好用好母语,这也是学习外语的重要意义。
以上内容是关于重庆西南政法大学恢复大学语文为必修课的介绍,更多关于高校教育的热点资讯,请考生密切关注唯学网,小编会在第一时间为考生发布高校热点资讯。